(一)現狀篇
目前我國工程機械配套件行業的基本情況是:一般配套件貨源充足,完全能滿足主機需求,且還有部分出口。同時還有相當一部分過剩,其市場競爭也非常激烈。但高難度、高技術水平、高附加值配套件,特別是高水平傳動件及液壓件國內幾乎是空白,有待發展。其顯著特點是:形成了結構性過剩和結構性短缺。
比如我國一大主機行業——裝載機行業,2006年共銷售整機約13萬臺,大量的液壓件、傳動件、制動、電氣元件等都能滿足,其中只有少數用于客戶及出口的(約有5000臺左右)采用了“ZF”進口傳動件,大約有1000多臺采用了進口的先導操縱液壓系統元件,還有少量的電子監測系統、自動潤滑系統等電子元件采用的是進口件,其余12萬多臺的絕大部分全部采用國產配套件。但另一種量也很大的主要工程機械機種——液壓挖掘機情況就大不相同了,液壓挖掘機近5萬臺的銷售中,主要液壓件,特別是變量泵、變量馬達、主控閥、回轉與行業減速機、馬達、液壓油缸等幾乎90%以上都是采用進口件。其它一些技術水平要求較高的工程機械機種,如泵車、旋挖鉆機、水平定向鉆機、攤鋪機、平地機、銑刨機等核心部件,如傳動件及液壓件基本上也都是采用進口的。
(二)差距篇
企業規模小、集中度低
整個配套件行業通過這幾年的高速發展,行業已出現了超10億元的大型企業,杭齒2006年銷售收入已達15億元。但與世界同類企業相比,國際上許多大型配套件企業集團年銷售收入都在幾十億美元,甚至100億美元以上。比如主要做傳動部件的德納集團及主要做液壓件的伊頓-威格士,近幾年的銷售收入都超過了100億美元。而我國的排頭兵配套件企業,只有15億元,合1億多美元,與世界頭號配套件企業集團相比差距明顯。同時,目前世界配套件年銷售額約1000億美元左右,前10余家占了總銷售額的約70%~75%,集中度非常高。而在我國年銷售額高的2006年,本土廠家共銷售71億元,企業數為50余家,平均每家約1.4億元,合只有1000多萬美元,如果算上全行業300多家企業,平均年銷售額就更小了。企業規模太小、太分散,用于研發的投入及抗風險的能力都非常低。工程機械配套件企業需要很高的市場集中度,為增強抗風險的能力,行業還在繼續整合,向更高的集中度發展。像伊頓收購威格士,派克收購康摩索,薩澳收購丹弗斯,力士樂收購日本內田油壓,力士樂又被博士公司整體收購等等。因此,我國工程機械配套件企業與世界該類巨型企業相比顯得太小了。這些巨型企業每年投入的研發費用,比中國工程機械行業中任何一個配套件企業的年營業額都要高得多,這些巨型企業在技術發展、市場開拓及抗風險能力等方面的,中國配套件企業根本無法與之相提并論。
品牌知名度欠缺
品牌的作用是巨大的,當今的國內外市場,沒有品牌知名度根本站不住腳。在市場準入、產品定價,豁免等許多方面都具有優勢。目前我國工程機械配套件在品牌知名度方面與世界先進水平還存在著相當大的差距。到目前為止,國內主要配套件企業,在國內還沒有一個產品及具有產品的知名企業。
產品品種不全
中國工程機械配套件在一般配套件產能過剩的同時,一些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高制造難度的配套件又奇缺,特別是變量液壓系統所需的變量泵、變量馬達等變量液壓元件及機電高水平、高技術含量的液壓元件基本上還是空白。